人员甄别栏目合作狐说西游分数引擎网站地图
首页>正发布>非遗传承“国家宝藏”:戊戌天福祐福神州新年安康

非遗传承“国家宝藏”:戊戌天福祐福神州新年安康

2018-03-02 11:40:10作者/来源:商都网

  非遗传承“国家宝藏”:戊戌天福祐福神州新年安康

2018农历戊戌年新年伊始,由郑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的迎春非遗文化展示活动走进“国家宝藏”殿堂——河南博物院,将古法斫琴师梧桐树与书法家王昱携手打造的“戊戌天福”系列古琴展推荐给广大市民。 

101.jpg

“戊戌天福”系列古琴展在河南博物院主展馆一楼大厅精彩开启

此次展览展出了陆飞宏依据“九霄环佩”、“彩凤鸣岐”等传世古琴形制斫制的 “戊戌天福”、 “梵颂”、“东山月”、“苏轼心经”、 “花见” 、“2018生肖”、“东方灵黑”系列古法斫琴展。这些古琴延续了中华民族人文思想、传统材料和古法工艺的延续,从人性感悟出发,使传统文化内核与经典艺术传承发生链接,可谓一次解读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度探索。

古法斫琴师梧桐树介绍:古琴文化渊源可溯至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传说原始时代神农氏曾“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中国历史上“斫制”是古琴制作的特有称谓,斫琴师也就特指古琴制作者,是古琴声音、品质之美的发现者、塑造者。古琴之斫制,自古以来被视为圣贤君子的精神创造乃至有哲学、宗教意蕴的文化行为,谓之“文人琴”,也就是说古琴是文人倾注了有别于普通匠人的情感的匠心之作。

戊戌天福

忘其形,得其意,归其真

中国是传说中神居住的土地,故旧称神州。二十一世纪全世界华人一个共同的任务,就是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古琴斫制从造型到选材从结构到音韵一直以来都遵循自然之道。戊戌年天干之戊属阳之土,地支之戌属阳之土,神州之土有木生之。宋代范仲淹说:"鼔天地之和而和天下,琴之道大乎哉!"戊戌天福古琴的制作完成,祈福着伟大民族复兴和实现中国梦的新一年。

102.jpg

“戊戌天福”系列古琴展——戊戌天福(题字:书法家王昱)

103.jpg

“戊戌天福”设计思路源于297年前的《五知斋琴谱》中“号钟”和“神晖”的造型。

“戊戌天福”古琴外型设计思路源于公元1721年清周鲁封根据徐祺传谱编印的《五知斋琴谱》中“号钟”和“神晖”两大名琴的造型启发。 “号钟”所属齐桓公,与 “绕梁”、 “绿绮” “焦尾”,共被誉为“四大名琴”。“神晖”古琴为秦代陈章所斫,设计取 “号钟”型的头部,象征天犬之耳;取 “神晖”中部,象征神洲大地的宽广与江河流动的神韵,古法佛像敷金的工艺被斫琴师虔诚的融入到传世千年的琴体中。琴面采用绿松石粉末和大漆结合呈现出翠绿盎然的一派生机。大漆又名国漆,如同中国人的血液伴随中华民族历经千年艺术文明,由于不融入任何化学颜料,古琴表面呈现出了漆黑和栗壳的原色和朱砂入漆后的丹红色。将天然矿石入国漆斫琴,使古琴呈现出五彩的光芒是当代斫琴者礼敬传统文化,实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传承视野与文化责任。

梵颂

不忘初心 琴道永存

对祖先优秀文化的敬畏与虔诚是我们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前提,梵颂的原型是故宫博物院距今1256年的九霄环佩伏羲式古琴,该琴是唐朝开元年间四川制琴世家雷氏第一代雷威制作,据考公元756年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唐肃宗继位大典上所使用。九霄环佩梧桐作面,杉木为底、形制浑厚古朴,声音温劲松透、纯粹完美,被视为“鼎鼎唐物”和“仙品”。

古法斫制古琴迥异于一般乐器制造,远超工匠技艺之域,而臻艺术创造乃至哲学、宗教之境。良好琴音的获得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关系到琴体的材质、内腔的形态、琴头琴尾的发声装置、底面灰胎及髹漆厚薄等诸多因素。必须结合木材的声学、共振学等原理来进行系统的实践和研究。

201.jpg

 戊戌天福系列古琴展——梵颂

斫琴师严遵古训“面桐底梓”,采用四川深山中的梧桐木为面,古代印刷刻板采用的居百木之首梓木为底面,毛坝国漆和铜仁原矿朱砂为灰胎,传承吴郡陆家文人物尽人和的家训和严循唐代古法斫的工序历尽五载通过与材料、工艺到与时间的交锋,身体与心灵相互交融,在阴与阳、刚与柔、离与合,起与止之间找到琴与人的契悟。2018年终于复刻出当代的九霄环佩,艰辛中体味着古人好材、好技、好时、好艺、妙指正心方能出好品的斫琴之匠心。

104.jpg

苏轼心经

楷中浅行 不见浮尘只道虔诚

公元1082年是农历壬戌年,苏东坡因为乌台诗案遭贬在黄州写完了被后世称为“天下行书第三”的《寒食帖》之后的一个冬天,北雁南归,大雪纷飞,习惯了随缘自适,过着读书作画的居士生活的他净手虔书写完了《心经》。静观其书撇捺开张,灵动飘逸,不拘一格,楷中兼行,字体结构各尽其态,随心为之,但是不见一丝草率,只给后世留下宋人“尚意”书风中一切波澜皆化为澄碧的虔诚。

105.jpg

戊戌天福系列古琴展——苏轼心经

琴,儒家言“中正平和”;道家言“顺应自然”;佛教言“心空寂静”。

在中国乐器中只有一种乐器被称得上为学科,那就是古琴。我们称之为琴学,琴学与我们当下流行的学琴意思大有不同,学琴是指通过学习古琴的弹奏技法来演奏古琴曲只是古琴作为乐器的功能之一。而琴学是中国传统文人身心谱写出的有关中国传统音乐的律学、谱式学、音乐史学、哲学、美学……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多层次、多色调,博大精微的渊深内涵的文化结晶。其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1101.jpg

琴道永存,用心来聆听生命的声音

中国琴学中是一种通向人本的、寻找最初的、原始的、容纳着我们这个民族共有的文化特征,哲理心态。做为文人琴道的推广者斫琴师这样说“这些年我们一直在推动一件事,将古琴从单一的器乐表演中抽离出来,让自己在声音的引导下发现自己的美,从手的舞动到身体的舞动,从耳朵的听觉到眼鼻舌口身的感知。用右脑的情感带动心灵去触碰生命的声音,因为我们对古琴的认知和学习不能在停留在古琴表演技法上了,让我们接受和继承古老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份对琴乃至琴道的灵魂的传承,用心来聆听生命的声音。”

111.jpg

艺术的本质是回归和发挥自己的本心本性

花见

艺术不是用来影响世界的,而是安顿自己

古人制艺,必立一意,如同诗经中一朵朵美丽的花儿,美了千年却被遗忘。我们行走在科技与人性的循环演变的空间中,努力着在时间的坐标上留存下美好记忆。这份美好的记忆对人类来说就是文明,其实质是以民为主体的“民为贵” 其核心是以人为主体的心性学。

2044.jpg

戊戌天福系列古琴展——花见

如同孔子对《诗经》的总结是“思无邪”。艺术的本质是回归和发挥自己的本心本性。在古老中国,琴棋书画的琴之所以为四艺之首,是因为它的充分体现了中国修炼文化为核心的自然生存哲学。单从弹奏来讲,通过手指拨动琴弦产生的声波能量来不断调节身体与宇宙的共振频率。从而顺四时、序五行,调阴阳。达到敬天知命,重德行善,清幽平淡方能平安吉祥。远远超出了技术乃至艺术的娴熟和感知。它所蕴涵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已超出了乐器本身的演奏功能。从古琴的一个声音振动韵味就可以揭示古琴音乐的文化内涵与哲学思想。我们通过琴学体味到文人的修心,圣人的治国,乃至原始祖先对宇宙自然生命的爱。地球上的生命必须先和他的根源及即我们的地球和宇宙产生深度亲密不可分割的依存关系才能稳定和谐的生存,这就是爱的源泉。      

爱是生存的能量,因为爱才能让生命前行。带着爱的力量历经数年的实践与探索,将传统的犀皮漆工艺完美的用在古琴上,是斫琴师坚守和弘扬琴道文明,从文化的角度带我们了解古琴与自然的对应,亦从修身的角度看待古琴与生命的连接。通过古琴这个千年图腾来找寻祖先传递给我们的爱的能量。

2018生肖

让琴回家,让心回家

中国人的生肖文化,无人不知、无人不有。 2016年斫琴师完成了“东方灵黑三部曲”的古琴创作,在此基础上今年将生肖符号融入古琴设计斫制中这不但是古琴斫制中历史性的开创,同时反映出斫者以古琴为基础不断探索与传递东方美学的征程。

深美如渊,千古一梦——“东方灵黑三部曲”之《萱珠》《落墨》《莲空》,为当代斫琴师参悟古典匠心斫制,深谙古琴之内在,得大河之南天地物华,依循唐代传统古法制琴流程,令穿越时空的匠心、匠意、匠材皆得灵性重生,以极具艺术性、哲学性、观赏性和收藏性的综合有机体,郑重开启艺术精神的朝圣之旅。

东方灵黑三部曲分为上中下三阕。这是斫琴师在数十年来坚守传统古琴斫制和文人琴修教学的基础上,整理古籍文献,研究存世古琴,感悟古琴声韵艺术,向中国古典文化及东方哲学的一次致敬。东方灵黑三部曲在文化体系上各自独立成章,于内核上却是一脉相承。

1014.jpg

东方灵黑三部曲-《萱珠》《落墨》《莲空》

古琴形制选用最简单的古琴造型-混沌式。《山海经》中较早记述了混沌乃天地之源即中华民族始祖的神话。老子所说无状之状无名之名,“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混沌意味着万物初始及万物周行而不殆。 1013.jpg

其造型古朴圆润,源于距今一万年左右新石器时代的石头斧。在此之后祭祀盟誓的祭器玉圭,古代大臣上朝时所用的朝板乃至今天的鼠标……其形状特色标志着人类自立行走后手的解放,手握这片石头可以想象从打制时代的粗糙实用到磨制时代的精致耐用,我们的祖先历经几十万年情感抚摸。从简单的遵从自然到敬天爱人规矩制度的沿袭这种造型一直伴随着我们到现在。 

1012.jpg

古琴在其全盛时期曾经有过“家弦户诵” “君子之座,必左琴右书”的呼唤,今天在中华文化复兴的大潮下,让古琴进入寻常百姓千家万户,子孙有家庭高雅自豪并能引起文化追求的“四珍”古琴,才是真正的造福子孙后代,以和静清寂为的主旨的琴道文化也必将发杨光大。这一辉煌理想必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步或稍超前的古琴文化复兴过程中得以实现。

2018年,是又一个戊戌天福年,“你问我,新年有什么愿望吗?我的愿望就是:让琴回家,让心回家。”(文图/梧桐树)

[编辑:刘方    审核:曹艳萍]
推荐


扫此码可在移动端打开本页